- 张连侠;王东维;
典型教育是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色,党通过树立典型感染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起到了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典型教育方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树立典型,注重典型的时代特征;注意发现群众身边的典型,以身边人教育身边人;积极宣传典型,使之深入人心;典型要监督、教育、自省,使之精神永存;恰当运用反面典型教育群众,起到预防和警觉作用;典型教育必须与党员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结合起来。
2011年02期 v.32;No.137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6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张连侠;王东维;
典型教育是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色,党通过树立典型感染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起到了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典型教育方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树立典型,注重典型的时代特征;注意发现群众身边的典型,以身边人教育身边人;积极宣传典型,使之深入人心;典型要监督、教育、自省,使之精神永存;恰当运用反面典型教育群众,起到预防和警觉作用;典型教育必须与党员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结合起来。
2011年02期 v.32;No.137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6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沈婷婷;李敏;
川陕苏区建设时期,根据地军民创作了数以万计脍炙人口的红色歌谣。红色歌谣反映的内容丰富,涉及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红色歌谣特征十分鲜明,达到了革命性和群众性的有机结合。红色歌谣对中国革命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革命宣传的号角和革命动员的鼓手。在价值上,红色歌谣不仅是革命年代革命友谊的见证,也是红军文化和红军精神的载体。
2011年02期 v.32;No.137 21-2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7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沈婷婷;李敏;
川陕苏区建设时期,根据地军民创作了数以万计脍炙人口的红色歌谣。红色歌谣反映的内容丰富,涉及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红色歌谣特征十分鲜明,达到了革命性和群众性的有机结合。红色歌谣对中国革命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革命宣传的号角和革命动员的鼓手。在价值上,红色歌谣不仅是革命年代革命友谊的见证,也是红军文化和红军精神的载体。
2011年02期 v.32;No.137 21-2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7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谭娅君;曾耀荣;
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人民和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英勇斗争的产物,是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相伴生的独立精神形态。苏区精神研究始于上世纪80、90年代,最初被认为是中央苏区精神,此后才转变为苏区精神。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到目前为止苏区精神还没有获得完全的认同。但是,我们认为随着各种有利因素的增长,苏区精神必将被社会各界所接受和认可。
2011年02期 v.32;No.137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谭娅君;曾耀荣;
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人民和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英勇斗争的产物,是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相伴生的独立精神形态。苏区精神研究始于上世纪80、90年代,最初被认为是中央苏区精神,此后才转变为苏区精神。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到目前为止苏区精神还没有获得完全的认同。但是,我们认为随着各种有利因素的增长,苏区精神必将被社会各界所接受和认可。
2011年02期 v.32;No.137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曾建平;郜志刚;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恩格斯建构分配公正理论的立论基础。为分配公正建立社会主义公有的制度基础,必须通过社会革命方式。由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按劳分配的实然原则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按需分配的应然原则过渡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任何超越历史阶段的分配思路都不可取。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分配公正的本真思想,对当前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011年02期 v.32;No.137 44-4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曾建平;郜志刚;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恩格斯建构分配公正理论的立论基础。为分配公正建立社会主义公有的制度基础,必须通过社会革命方式。由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按劳分配的实然原则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按需分配的应然原则过渡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任何超越历史阶段的分配思路都不可取。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分配公正的本真思想,对当前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011年02期 v.32;No.137 44-4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严交笋;
开展诚信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根本要求,是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诚信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意义,有利于个体实现人生价值,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011年02期 v.32;No.137 48-5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严交笋;
开展诚信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根本要求,是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诚信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意义,有利于个体实现人生价值,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011年02期 v.32;No.137 48-5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清文;
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中,"危机"概念应当界定为一种状态,同时还是一个过程。这一概念的提出,反映的是主体认知方式和思维角度的转变。根据这种理解,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公共危机管理实质较为普遍的一种认识,即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质是一种决策情势,则显得过于偏狭。从实质上说,公共危机管理应当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管理理念的全新的管理理念,时时刻刻贯穿于对公共事务的日常管理之中。
2011年02期 v.32;No.137 53-5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清文;
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中,"危机"概念应当界定为一种状态,同时还是一个过程。这一概念的提出,反映的是主体认知方式和思维角度的转变。根据这种理解,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公共危机管理实质较为普遍的一种认识,即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质是一种决策情势,则显得过于偏狭。从实质上说,公共危机管理应当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管理理念的全新的管理理念,时时刻刻贯穿于对公共事务的日常管理之中。
2011年02期 v.32;No.137 53-5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爱莲;林宇晖;
无神论在人类实践中日益得到证实,从而成为以科学为代表的人类健康理性精神的普遍特征。近年来,科学无神论思想在我国企业员工群体中的影响也有所增强,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多数企业员工认同科学无神论,但其中信仰有神论的人数比例高;科学无神论的宣传教育方式多样,但企业员工的认知途径单一;部分企业员工信仰无神论,但信仰情况复杂;民企员工认同科学无神论的人数少于国企员工。因此,深入调查企业员工科学无神论信仰状况,为寻找企业员工坚持科学无神论信仰的对策提供前提条件。
2011年02期 v.32;No.137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爱莲;林宇晖;
无神论在人类实践中日益得到证实,从而成为以科学为代表的人类健康理性精神的普遍特征。近年来,科学无神论思想在我国企业员工群体中的影响也有所增强,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多数企业员工认同科学无神论,但其中信仰有神论的人数比例高;科学无神论的宣传教育方式多样,但企业员工的认知途径单一;部分企业员工信仰无神论,但信仰情况复杂;民企员工认同科学无神论的人数少于国企员工。因此,深入调查企业员工科学无神论信仰状况,为寻找企业员工坚持科学无神论信仰的对策提供前提条件。
2011年02期 v.32;No.137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廖敏;
在对江西省大巷村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弱乡强村的关系模式,提出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的对策:在组织建设方面完善自治机制,让农民真正组织起来;在生产发展方面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在资金方面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追加投资;政府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
2011年02期 v.32;No.137 62-6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廖敏;
在对江西省大巷村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弱乡强村的关系模式,提出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的对策:在组织建设方面完善自治机制,让农民真正组织起来;在生产发展方面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在资金方面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追加投资;政府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
2011年02期 v.32;No.137 62-6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袁记平;
农村水污染问题引起了村民的抗争。通过研究发现:农民的抗争并非是反对政府,而是维护其自身的合法权益,是其自我赋权。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出路在于发挥传统农村社区的作用的同时,通过制度建设,赋予农民更多的权利。
2011年02期 v.32;No.137 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袁记平;
农村水污染问题引起了村民的抗争。通过研究发现:农民的抗争并非是反对政府,而是维护其自身的合法权益,是其自我赋权。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出路在于发挥传统农村社区的作用的同时,通过制度建设,赋予农民更多的权利。
2011年02期 v.32;No.137 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龚奎林;刘晓鑫;
副文本是由封面画、插图等图像符号和内容提要、序言、引语、注释等语言符号构成的文本,"十七年"小说的副文本生成以及变迁建构出作家、绘画者、编者对时代、革命与文本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诉求,促进了承载革命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小说的加速度传播,呈现出文艺大众化和文艺化大众的教育功能。
2011年02期 v.32;No.137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龚奎林;刘晓鑫;
副文本是由封面画、插图等图像符号和内容提要、序言、引语、注释等语言符号构成的文本,"十七年"小说的副文本生成以及变迁建构出作家、绘画者、编者对时代、革命与文本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诉求,促进了承载革命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小说的加速度传播,呈现出文艺大众化和文艺化大众的教育功能。
2011年02期 v.32;No.137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马玉红;
萧红的《呼兰河传》批判了呼兰河城一些骇人听闻的日常生活、落后的民俗传承、愚昧的习惯势力、泯灭的生命意识;同时赞美了小城人民卑微生命的坚韧和顽强,充满了对自由平等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怀念。小说实则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本身的故事,对普通人痛苦的极度敏感和对他们不幸命运的挚烈关注使萧红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激情去询问他们生命的价值和属于他们的幸福,小城人民的生与死,他们原本暗淡无光、微不足道的一生,在萧红的关注下焕发出奇异的艺术光彩。《呼兰河传》是诗化小说的精品,具有空间小说的结构,以及浓厚的散文意味和自叙化的抒情特点,感觉化、超常规的语言,传神细腻、力透纸背。
2011年02期 v.32;No.137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2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马玉红;
萧红的《呼兰河传》批判了呼兰河城一些骇人听闻的日常生活、落后的民俗传承、愚昧的习惯势力、泯灭的生命意识;同时赞美了小城人民卑微生命的坚韧和顽强,充满了对自由平等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怀念。小说实则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本身的故事,对普通人痛苦的极度敏感和对他们不幸命运的挚烈关注使萧红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激情去询问他们生命的价值和属于他们的幸福,小城人民的生与死,他们原本暗淡无光、微不足道的一生,在萧红的关注下焕发出奇异的艺术光彩。《呼兰河传》是诗化小说的精品,具有空间小说的结构,以及浓厚的散文意味和自叙化的抒情特点,感觉化、超常规的语言,传神细腻、力透纸背。
2011年02期 v.32;No.137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2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邱美琼;
周叙的诗学批评集中地体现于《诗学梯航》中,其主要内容为:以汉魏晋唐为宗的诗歌渊源论,主张师古与摹拟的诗歌创作论,辨体别格的诗歌师法路径,扬正抑变的诗歌历史发展观。考察周叙的诗学批评,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明前期诗学风尚,以更为客观地看待明前期诗学在我国古典诗学发展链接中的重要作用。
2011年02期 v.32;No.137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邱美琼;
周叙的诗学批评集中地体现于《诗学梯航》中,其主要内容为:以汉魏晋唐为宗的诗歌渊源论,主张师古与摹拟的诗歌创作论,辨体别格的诗歌师法路径,扬正抑变的诗歌历史发展观。考察周叙的诗学批评,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明前期诗学风尚,以更为客观地看待明前期诗学在我国古典诗学发展链接中的重要作用。
2011年02期 v.32;No.137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宝云;
抗日战争结束后,上海电荒严重,上海当局与美商上海电力公司等积极商讨筹建上海联合电力公司,以解决电荒问题。但筹建过程中围绕专营权合约与借用外资、主权等问题争论甚多。这些争论反映出了时人对美商上海电力公司作为最大获益者的一种忧虑,也体现了外资企业与地方政府的一场博弈。
2011年02期 v.32;No.137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宝云;
抗日战争结束后,上海电荒严重,上海当局与美商上海电力公司等积极商讨筹建上海联合电力公司,以解决电荒问题。但筹建过程中围绕专营权合约与借用外资、主权等问题争论甚多。这些争论反映出了时人对美商上海电力公司作为最大获益者的一种忧虑,也体现了外资企业与地方政府的一场博弈。
2011年02期 v.32;No.137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史志龙;
近年来出土的有关"社、稷"祭祷的简文,证明卜辞中的"兇"当释为"稷"而非"叢",稷与社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自然神灵,而不是郑玄所称的"原隰之神"。社、稷皆有坛。"社稷"一语既是诸侯国家政权的代称,又是天下的代称。"社稷"一语的合称在商代就已经出现,而非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2011年02期 v.32;No.137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史志龙;
近年来出土的有关"社、稷"祭祷的简文,证明卜辞中的"兇"当释为"稷"而非"叢",稷与社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自然神灵,而不是郑玄所称的"原隰之神"。社、稷皆有坛。"社稷"一语既是诸侯国家政权的代称,又是天下的代称。"社稷"一语的合称在商代就已经出现,而非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2011年02期 v.32;No.137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林素英;
乡饮酒礼乃大司徒所积极推行而深入民间的"十二教"之一,其旨在于教导百姓谦让不争的良好美德,对于大众生活之影响以及社会风气之凝塑都极为密切,故而本文特别以乡饮酒礼为对象,讨论其中诗乐与礼相融之意义。此礼之主要过程,包含正礼、旅酬以及第二天的宾拜谢主人、主人慰劳司正等后续发展三部分,本文将以此三大过程为讨论范围,讨论其中诗乐与礼相融之意义。本文之进行,首先论述为文之动机、目的与讨论之范围;其次,概述乡饮酒礼的四种类型与意义;再其次,则透过乡饮酒礼正礼中五步骤使用诗乐之情形,探讨诗乐与礼相融之意义;然后,则论述旅酬以及无算爵与乐的阶段,其所用之诗乐与礼相融之意义;继此之后,再讨论典礼后续余波部分的诗乐与礼相融之意义;最后,则提出乡饮酒的饮食之礼,藉由诗乐等文学艺术活动之熏陶,而达到催生礼乐社会之功能的结论。
2011年02期 v.32;No.137 11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7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林素英;
乡饮酒礼乃大司徒所积极推行而深入民间的"十二教"之一,其旨在于教导百姓谦让不争的良好美德,对于大众生活之影响以及社会风气之凝塑都极为密切,故而本文特别以乡饮酒礼为对象,讨论其中诗乐与礼相融之意义。此礼之主要过程,包含正礼、旅酬以及第二天的宾拜谢主人、主人慰劳司正等后续发展三部分,本文将以此三大过程为讨论范围,讨论其中诗乐与礼相融之意义。本文之进行,首先论述为文之动机、目的与讨论之范围;其次,概述乡饮酒礼的四种类型与意义;再其次,则透过乡饮酒礼正礼中五步骤使用诗乐之情形,探讨诗乐与礼相融之意义;然后,则论述旅酬以及无算爵与乐的阶段,其所用之诗乐与礼相融之意义;继此之后,再讨论典礼后续余波部分的诗乐与礼相融之意义;最后,则提出乡饮酒的饮食之礼,藉由诗乐等文学艺术活动之熏陶,而达到催生礼乐社会之功能的结论。
2011年02期 v.32;No.137 11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7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魏秀春;
自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就已经开始制定食品安全法令,开展食品安全监管,相应的学术研究也随之展开。故该文旨在廓清英国食品安全立法与监管政策演变的历史轨迹,回顾英国学术界对英国食品安全监管及其立法的学术研究状况,特别是对英国食品安全监管成败得失的关注
2011年02期 v.32;No.137 12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10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魏秀春;
自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就已经开始制定食品安全法令,开展食品安全监管,相应的学术研究也随之展开。故该文旨在廓清英国食品安全立法与监管政策演变的历史轨迹,回顾英国学术界对英国食品安全监管及其立法的学术研究状况,特别是对英国食品安全监管成败得失的关注
2011年02期 v.32;No.137 12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10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漆思剑;张建成;薛江武;
经济法与社会法之间的关系问题涉及到经济法的健康发展。作为现代部门法意义上的社会法不同于以公、私法为标准而产生的社会法。现代部门法意义上的社会法是以社会保障法为主体的法律总体,而以公、私法为标准而产生的社会法是社会性法,是以社会利益为调整对象的法律总体。因此,经济法和社会法同属于社会性法,都是相对独立的部门法。
2011年02期 v.32;No.137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漆思剑;张建成;薛江武;
经济法与社会法之间的关系问题涉及到经济法的健康发展。作为现代部门法意义上的社会法不同于以公、私法为标准而产生的社会法。现代部门法意义上的社会法是以社会保障法为主体的法律总体,而以公、私法为标准而产生的社会法是社会性法,是以社会利益为调整对象的法律总体。因此,经济法和社会法同属于社会性法,都是相对独立的部门法。
2011年02期 v.32;No.137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